close

【淺談數位教育】
近年全球基礎教育資訊化蔚為風潮,傳統的「產學合作」已擴充至現代科技產業與教育政策及資源的接軌。因不必受到政府機關制式僵化及偏向建構更新硬體的限制,產業得以創新、敢衝敢坐的思維拓展數位教育的應用範疇與操作模式,彌補受制於相對保守教育資源配置的校園無法提供與資訊技術相應的學習落差。在臺灣,以學生(使用者主體)為需求端導向之教育服務,跨越以往校園申購適性硬體行政作業的繁文褥節,透過直接與廠商建立可延續性的雙贏合作關係,或是由硬軟體廠商贊助資源不足的學校,教師得以規劃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
世界對於人力的需求條件與以往早已大相逕庭,傳統工業化與標準化的產業運作鏈多被機器所取代,人類的軟實力在資訊網路時代得以被顯著放大,配合主流產業由製造業轉型成服務業,多媒體及網際網絡逐漸扮演創造與滿足各式既有與新創產業需求的角色。此外,因應個別需求的不同,自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可善用電子書包彈性、可及性高的特色,拓展客體知識地圖的疆界。若辦學思維、內容與手段無法與科技工具接軌,學生難以橋接其所學與生活情境及未來職涯,並降低學習成效與主動參與動機。
運用行動學習的另一優勢,在於教學平台打破形式、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加上補充教學材料可藉由科技輔助進行多元創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將達到前所未有的嶄新次元。以近期反微調課綱事件為例,教師可運用目前產品與服務完整度皆有一定水準的雲端教室,以其能快速攫取大量資源與數據的優勢,以不同角度詮釋及討論被強硬上架的 103 課綱規範學習內容,終能殊途同歸,達到培養學生多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企盼教育當局能夠持續研擬政策,協助發展與引導企業與校園共同整合教學服務平台,以簡易操作、創新形式與豐富內容的學習資源,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門檻,並將臺灣的教學模式與品質提昇至更高的水準。近一、兩年與中國大陸及數個東南亞國家的大學學生交流的經驗,感受到臺灣的國民教育儘管仍以考試為導向,但實質上在硬性制度與考試壓力的鬆綁與緩頰,透過臺灣社會相較民主開放、鼓勵創新的發展,已走在亞洲許多國家的前方,企盼有更多教育單位、校園教師與社會群眾更加意識到臺灣的潛力與實踐的能量,產官學共同擬定具前瞻性的教育方針,協力消除培養學生建構關鍵能力的阻礙,營運實體或虛擬的教學資源共享平台,長期投入資源與心力規劃優質的教育方案,強化臺灣未來棟樑的培訓。
醫學發展必須仰賴即時快速的最新國內外研究資源,始能讓預防與治療效果最佳化,線上新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臺灣醫學教育領銜之一的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三、四年級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課堂現場,可見學生全面運用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等科技工具,運用雲端便利通用儲存與資源共享的數位特性,在臨床醫師或研究所老師的指導下,將無遠弗屆的最新醫學知識與教學媒材做出最有效的結合。多數醫學生時常對於所學嚴重往背誦方向傾斜有所怨言,部分科目(如病理學、寄生蟲學)內容泰半無法在課堂允許的時間內藉由足夠的案例全盤貫徹理解;若是醫學基礎與臨床教學可藉由雲端硬體終端服務互通有無,如:將疾病分門別類後,藉由臨床實際案例,讓醫學生觀察微觀與巨觀在不同病程與人體系統的病理變化,再與正常的人體組織與解剖構造進行比較對照。雲端的特殊性在於分析與儲用海量數據的便捷與效能,臨床工作者走出白色巨塔與第一線教學現場媒合,培育出新一代體現數位價值、受惠於更臻完整與豐富教學內容的醫學士。
無論是基礎國民教育或是高等大專院校的教學,皆受到現代化科技教育革新的衝擊,國家各項正確的教育計畫、施政策略與標準框架亦是引導教學內容及方式至高水準教育成果的重大前提,臺灣並不欠缺熱血與創新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的是教育行政相關部門與單位提出明確及正確的政策、適當的資源補助與分配。期待臺灣的教育改革能夠趨近世界優質教育的規格,致力於教學內容與模式的現代化,讓下一代在登上競爭力極高的世界舞台之前準備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diet 的頭像
    addiet

    The L Laugh

    addi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