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法治民主程序反黑箱課綱後,呼籲產業、學術與學生三方立即開啟以問題為導向之對話
身為已然通過以課綱為學科之本訂立學習內容的大學學生,面對眾多正在接受國民教育的高中青年們,因為不願被迫接受「黑箱微調課綱」的不正義程序或「微調課綱」後的人造史觀,於體制內尋不得出路而轉為體制外的抗爭時,除了堅守法治程序、公開審理與討論等原則加入聲援,我們應當還有更多因為接受大學教育而能做到深度、廣度比現行觀望還要更高的討論。由此發表下列二點聲明:
一、現行教育內涵必須接受全面審視、檢討與修正
我們必須以質疑的眼光,看待現行教育內涵。大法官釋字第 644 號:「言論自由有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意,促進各種合理的政治及社會活動之功能,乃維持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不可或缺之機制,其以法律加以限制者,自應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無可置喙,國民教育為百年大計,本質乃滿足學子知的權利,本應肩負扶植人民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等能力之重大責任,因這些能力將成為言論自由的根基,而民主法治、良善多元、人民權利與政府目標兼顧的公民社會,正需仰賴透過言論自由賦予之溝通與對話空間,經過堅實的獨立思考、價值判斷、建立人文與道德的思維,始能完備。當國民安居樂業、與政府互信互賴,提昇公共利益,不再因資訊、財富、權利的不對等,或國家經濟政策與政治走向不再為向財團傾斜,新生代在本土看得見希望與未來,才不會衍生出奇低無比的出生率與人才嚴重外流;掌權者在做出重要決策時,若毫無生存於本土的不安與壓力,始較有可能不再將利益置為首選,做出泯滅人性的犯罪、產生威脅人民健康的食安問題。國民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亦會相伴自我實踐的可能而大大提昇;國民的國際觀與競爭力,才不會因侷限在鎮日汲汲營營於島上為生計憂慮打拼而犧牲。上述這些,應該才是教育標的,學生在學習年歲裡習得如何追求真知與力行自我價值,藉由多元探索尋覓生涯路徑,脫離正規教育體系後即能與產業及社會接軌,並得以秉持著在國民教育這段漫漫長路上所內化的仁心良知,於接續人生中需獨自做出判準時自我規律、不違背道德原則。可惜的是,以現行教育成果及社會現象來看,目前的教育體制幾乎無法發揮資源投注的效益,高中學生多半不明白自己為何需要學習許多完全不符未來需求的課程內容,時常耳聞學生詢問「學這個做什麼」,但接收到的回應多是「因為要考試」、「因為你們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藝術、公民與人文素養陶冶的課程往往淪為升學考試導向的犧牲品,當我們學習完教育主事者為學生決定「重要」的內容,踏出學校殿堂之門,卻茫然徬徨發現自我身處於物化思維充斥的世界,不知所學何用,更不知何去何從。這,就是教育的意義嗎?
二、課程綱要的研擬方針與存廢之於教育的必要性應當透過產學交流重啟商議
中華民國課綱的編纂深受意識型態與政治因素箝制有其歷史背景,暫且不談研擬暨審定機制欠缺透明、專業度與前瞻性備受懷疑,運行悠久的國教課綱所培育出的臺灣現代學子對於自我與未來的定位及價值顯然多數是模糊不清、極度悲觀,為逃避找不到合適工作或興趣而延畢、進入研究所、或直接成為啃老族的學生已成為普遍現象,在這樣看不見希望的教育結果中,我們還有必要堅持讓課綱繼續存在來決定學生該學什麼、或不該學什麼嗎?或是,課綱再怎麼微調,有辦法打破僵化、制式的舊教育思維,開創培植現代人才的新路嗎?升學考試依循課綱為走向,圖利教科書及補習班業者,以填鴨式邏輯編寫與教導「排除爭議、新舊版教科書並行」的教育材料,持續以公權力主導高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肯定自發性研究與釐清課綱內容制定謬誤的教師,但教育部發公文致各高級中學要求校方「應」選用新版教科書以免影響學生考試權益,對意識到教育問題並欲有所作為的教師施壓,不難想像將有一定比例的教師礙於家長意見與輿論等而採用新版本教科書。因此,在鼓勵教師持嶄新思維詮釋課綱與自編補充教材以增進學生理性思考與邏輯判斷能力的同時,我們是否應對於課綱存在的利與弊有更多的討論與剖析?為何我們不從現在社會亂象與缺失、各產業的弱勢與問題出發,與企業主及學術界共同討論學子在離開教育體系之前,應當具備怎樣的能力才最具競爭性並能夠無縫銜接產學?在大眾撻伐某些偏離倫常的社會案件、成天吶喊人肉搜索罪犯之際,是否能夠使學生有無虞的學習時間,談論與探索事件表象背後的結構與層次為何?要如何避免自己或他人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甚至是加害者?長輩們常說,操守比成績重要,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否讓這個理想成為永無實現可能的幻想?如果公民與道德素養明文規範於課綱內,那麼是什麼讓現在的教育內容與課綱有甚大比例的傾斜與落差?課綱涉及大學學測與指考試題的命題走向、教科書作者的編著、教科書商的出版、教科書的審定、教師的教學規劃與課程實施、學生的學習,左右學生學習的實質內容與途徑,若教育當局無心正視課綱內容造成學習失能的嚴正問題,無法與時俱進有所調整課綱定位,臺灣的未來依舊陷落於永夜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