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eers, 我崇敬的:蔣勳先生,吳明益先生,姚仁祿先生。

蔣勳:留十八分鐘給自己  

留十八分鐘給自己:蔣勳 (Chiang Hsun) at TEDxTaipei 2012 

自古至今,戰爭、廝殺、仇恨、憤怒...充斥與穿越於時空,我們到現在都還看得見各種形式的惡戰(甚至因為科技的先進而讓戰爭變得更加恐怖,或是用更有力量的言語戕害、壓制弱勢或少數),而詩是蔣勳先生最喜愛的文字形式,但他在內心一直有個心虛的疑惑:詩能夠挽救些什麼?因此他想到:每天24小時內、一年365天內、甚至是人的一生中,可否留18分鐘(有如TED的時間長度)給詩?曾經因為詩看到春天的杜鵑被染紅? 

主題:The future is now

現代人忙碌的步調,「身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再也適合不過。而蔣勳先生有感於人生缺少美的發覺,如我們都沒發現華人文化裡,圓是對抗美的殘缺、對美的渴望。而我們是否能從現在開始,將看似虛無飄渺的詩,結合到你未來的生命裡?詩,不只是把文字放在一起表達一個意思,是用語言去朗誦、用耳朵去聆聽,史詩是用音樂去吟唱的,中國的詩經整理成文字是很晚的事情,以前是用唱的。它可以安慰人類的靈魂,震撼你的心,他希望人們從現在開始,培養未來人生漫漫長路裡,給你的內心讓詩來灌溉。

蔣勳對於文學、美學、史學的造詣,人人有目共睹,詩是語言也是聲韻,要怎麼讓現代人對於在科技充斥的現代,找到藝術與美的未來,我認為蔣勳先生是個非常恰如其分的對象。他很早就開始推廣詩,希望孩子在幼小時就開始學寫詩,傳達聲音的質感給小小的孩童,讓他從小就懂得培養欣賞美。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從現在開始吧!愛與同理心,需要在空氣裡震動,朗誦一首詩吧,每天給自己18分鐘。

我很愛蔣勳先生的文字,《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甚至是我上個月才從圖書館借的《肉身供養》,是我最喜愛的書之一。他藉由文學,提供生命的救贖解套了我心田的荒涼。不出所料,這次看蔣勳先生的TED talk,仍然深深被他所感動...也深深感到自己的文/美/史學知識有多麼地貧瘠!蔣勳先生用不急不慍、溫文儒雅地唸著,「我認識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他的思想,圓滿了我(閱聽者)的心靈。

 

2013-928-2-6

扎根大地的文學:吳明益 (Ming-Yi Wu) at TEDxTaipei 2013 

吳老師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告訴他:成功的人生要靠謊言的累積。當時他對於這番與學校教育的背馳感到疑惑,如今他終於同意了他的母親。他選擇了一條被認為是浪漫想像的路:攝影、寫作、繪畫。而他的啟蒙,來自中華商場的一塊野地,用一種純粹美學的態度,人與自然相處的倫理性是最複雜的。走入文學院後,他發現學術、寫作要成功有三條路:苦工夫、保持敏銳度、心態與角色定位。他對於教授花費漫長時間等待升等、過程中磨損殆盡年輕時的熱情感到惶恐。要怎麼走回大地,保持自己的初衷,翻轉台灣文學院內的風氣?聽著吳老師說下去! 

主題:翻轉

不像法國,詩人是可以填寫在身分證的職業欄上﹝這是看蔣勳先生的書才知道的〉,台灣的文學家是不受重視或是不被保障的(至少在經濟層面)。但是科學有沒有與文學結合的可能?走回野地追尋自己的夢想同時,有沒有一點機率是能夠藉由藝術的技術,來述說文學,讓人感動?翻轉純文學的型態,讓文學有不同形式的美去呈現,是吳老師的專長。 

吳老師以他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學可以喚醒我們的審美能力,並能將科學所發現的問題,連結人類文化的反省,有助於創造新倫理、新信念。過去國文課本選許多古文,或是世界經典文學,幾乎都是導向人類走進黑暗面;而科學的闡述通常與幫助人類走向更光明的地方而有關。吳老師在科學、文學多方的結合,也許是翻轉台灣目前自然與人文少有連結之現象的啟蒙者吧! 

文學既可以超越人性,也可以反映人性,可以革一個國家、時代的命。

我因為喜歡看吳老師的文字,看他叵析時事的角度,吸收他毫不矯揉造作的光澤,而常常上臉書去看他的動態。在講演中,吳老師雖已年屆不惑,仍像個大學生般的在慢條斯理中藏著熠熠熱情。文學家在與環境議題衝擊時,常常被指摘為不是專家、只會風花雪月,老師用他的生命和影像來述說他怎麼結合不同元素去闡述一個議題(如反核)

 

About-1

 

思辨教育:姚仁祿 (Eric Yao) at TEDxTaipei 2012

談學思考:日前高等教育畢業生,失業、低薪、淪為台勞,注重專業技能的技職教育體系開始走紅,但姚先生認為過度聚焦實用性教育對於台灣的未來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如:愛因斯坦1921年聽到愛迪生說唸大學沒有用,便對愛迪生說,「只學實用事務的大學才沒用,It's not so very important for a person to learn facts.如果只是要學這些你不需要唸大學,For that he doesn't really need a college. He can learn from a book. 」大學生不是學事實、事證,而是學一些書上沒人想過、想不到的事情,建議學生...上「大學」是為了學習「思考」能力,不是為了取得學位!思考能力才是成功的基礎與關鍵!運氣不是。

主題:The Future is Now
談未來的教育走向:姚先生引用張愛玲「異鄉記」手稿的一席話,「如果以文字改變世界是作家的理想」,我們要問,現代高等教育的理想是什麼?Mission為何?忙著做錯一件事,卻沒有任務,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西元前387年,柏拉圖成立創造師生辯證思想的地方為學習環境,如今早已不復存。看不到面對「未來100年」國家教育的崇高理想為何,只是雞毛蒜皮小事,私校和公校是用一樣的標準,大學法裡的「大學」改成「公司」也合理,大家都可以用,還叫做「definition」嗎?評鑑結果決定一所大學可否增加系所,違背第一條,可見此法相當不合理。如果「公司法」也讓經濟部具備此般不合理之權利,台灣企業沒有一家可以成功。建議政府速修「大學法」且教育部不能負責修,因為愛因斯坦說,「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陷入泥淖,圈內人通常無法解決,自己在泥淖中掙扎,只會越陷越深、精疲力盡;外力代表不同的思考模型,可是被救常常以為被害,嚇阻成為必要手段,要解決問題有時還真不能太客氣。姚先生這場談話,揭露出一個事實:過去既已無法改變,只能面對分崩離析的現狀,提出對未來高等教育出路的見解。

「覺醒」是走出泥淖的唯一機會。姚先生看見了、頓悟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盲點,他花費氣力希望台灣這個社會與政府群體地「醒來」。他以具影響力的人物為例,如愛因斯坦、Peter Drucker,姚先生看見沒有被看見的事情,若繼續以現有方式經營,台灣未來許多大學將成為廢墟;有效的學習,不會是在傳統死板板冷冰冰的教室裡。姚先生希望教育部去思考:沒有校舍的美麗校園、龐大師生的小型大學、學生老師在中秋節上課、沒入學考的嚴謹大學...等聽似矛盾的現象。台灣教育需要這樣破壞創新的好傢伙!

姚先生是我過去較沒有接觸過的人物,就像很多我孤陋寡聞至今尚未領略其高人之處的許多學者與傑出人士,他以一種充滿自信、極為犀利與精準的方式分析現今台灣的高等教育情狀,鞭辟入裡,道出「沒有被看見的紕漏」,給予成天只會亡羊補牢的教育部一記響鐘,希望將來能夠靠著我們的力量協助,收醍醐灌頂之效。

 

文章標籤
TEDxTaipei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diet 的頭像
addiet

The L Laugh

addi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